本钱价100元商场参考价300元“补漏帮”要价1440元讲价后客户给了1200元
本年8月,家住海椒市莲花逸都的高先生发现阳台边际有些漏水。看到一辆“皖S”车牌的补漏面包车,他赶忙找来补漏师傅做处理。结账时,高先生被“完全雷翻”:7米长、2根手指宽的“工程”,算下来居然要1440元!讲了半天价,终究仍支付了1200元。
造访成都府河建材商场后发现,即便悉数用最好的资料,加上人工费,高先生家的补漏最多300元钱就可悉数办好。而其本钱不过100元左右!
高先生家住顶楼,自8月旱季开端,封好的阳台边就开端漏水。到楼下几家装饰小店问了问,均被以“工程太小”为由婉拒。
无法的高先生终究在莲桂南路菜商场门口,找到了一辆“皖S”车牌的补漏面包车。谈了几句,高先生“觉得对方比较老实真实”,开端详细谈价格。
“他们说用的是最新的高科技防水资料,叫PVC橡胶,12元一斤。”高先生让对方预算一下大约会用多少斤以及大约的总价,对方均逃避,说要到家里看了才知道。“我便是在其时放松了警觉,心想,就那么一点点当地,用不了多少斤。”
随后,操着安徽口音的“老板”,带着几名同乡工人,在高先生家楼下,架上大锅,开端熬制补漏资料。“资料黑乎乎的,一股沥青滋味。”
熬好资料,几名工人拎着大桶上了楼,开端浇缝堵漏。“就转个身的功夫,他们居然就用完了一袋。”高先生很疑惑,但对方说浇宽点好。一袋用完后,工人又快速加了半袋进去。
2个小时后,工程完毕,一称重量,高先生“登时就被雷翻了”:7米长、2根手指宽的防水补漏“工程”,居然用了120斤资料,依照之前说好的每斤12元,总价便是1440元!
虽然觉得事有奇怪,但无法没有一点直接依据,高先生只得认账买单。讲了半天价,终究付了1200元。
昨日下午1时,依照高先生的点拨,记者在海椒市莲桂南路菜商场门口找到了一辆“皖S”车牌的补漏面包车。车篷顶上,立着“专修高楼补漏”的牌子,一名中年男人坐在驾驭室里。
传闻有生意,中年男人很热心,可是资料价格变成了每斤18元。重复问询总价,该男人一直逃避:“你带我去你家里,实地看了才知道。”
接着,男人又开端介绍起随车携载的“高科技防水资料——PVC橡胶”的种种优点,“抗老化,不变形,管用20年”。一看,包装的蛇皮口袋上印着“皖北”的牌子,但无明显的出产公司及出产地址。
周围居民说,平常一般都有三四辆车在这里。“都是拖儿带女,走到哪儿算哪儿,没有固定居所,全家吃喝拉撒都在一辆车上。”记者看到,这辆“皖S”面包车的后座悉数被拆掉,加了一张小床,床底下塞满了补漏的东西,床头上有一口熬制资料的大锅。除此之外,锅碗瓢盆、煤气罐等日子用品一应俱全。
记者随后来到成都府河建材商场,在一家专门做防水的店里,老板一传闻高先生的遭受,笑道:“遭烧惨了!”当记者问有没有PVC橡胶卖时,老板娘撇撇嘴:“啥子高科技PVC,便是沥青嘛。”
老板娘还介绍了几种熬制好的制品沥青:“一桶20公斤,价格从25到35元不等。”高先生家的阳台10个平米,即便全铺,“用个4到5桶足够了。”依照用5桶最好的沥青核算,高先生家的花费为175元。而60公斤沥青的本钱大约为100元。
老板还介绍了别的一种防水方法:先铺一层聚乙烯丙纶防水布,10个平方大约用12米,一米3到5元,再浇上一桶805胶水,每桶20到30元,一桶能够浇10多个平方。浇好之后,再在上面抹上水泥灰浆。加上人工,一共花费也不超越200元。
在另一家防水资料店里,老板介绍了一种产自上海的高分子复合防水资料,每桶160元,一桶可浇盖12个平方。再加1袋粘结剂,每袋30元。如此算来,加上50元的人工费,高先生也只用花240元。
记者在天边论坛里查找了一下,惊奇地发现与高先生有着相同阅历的“控诉帖”高达数千条!随后,记者又在百度查找“安徽补漏帮”,竟跳出70多万条相关网页,锋芒均直指车车牌以“皖X”为主的活动补漏面包车。
从网友们反映的状况去看,这些皖籍面包车遍及全国各地,“赚钱”的手法也根本相同——趁客户不注意,用大大超越需用量的资料来敲诈金钱,更难以想象的是人说到由于终究价格谈不拢,而被口头要挟。
男人、大肚子的妻子、小孩。面包车内缺乏3平米的车厢便是这一个家庭的悉数起居空间,锅碗瓢盆,床铺被褥,各种家什一应俱全。车顶上,是“专修高楼漏水”的招牌。
“专业补漏”是安徽北部亳州、阜阳一带的“劳务品牌”。从上世纪90年代起,吃苦耐劳的皖北人操此工作,以车为家,逐着旱季,游走于多雨的南边城市,成为每一个城市的共同景色。
网络上,他们则被称作“安徽补漏帮”。有人喜爱他们率性自在的日子,像吉卜赛人相同。也有人骂他们,是行走江湖的骗子。但“补漏帮”不论这些,他们追逐着一个又一个城市的旱季,在不知名的下一站落脚,体会着人世冷暖。
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表明:他们是城市农民工的特殊人群,工作安排不行会集,事务活动过于活动。怎么样才干处理他们的生计问题,为他们服务于城市建设而予以标准、创造条件,将是有关部门应侧重调研的一个课题。